编者按: 9月3日,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将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。这对于安徽师范大学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辛志玉、郑鸣玉、袁杰、杨炜等九位老兵来说,是无比激动和难忘的日子。70多年前,尚是少年的他们就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,和千千万万中国人民一道,不怕牺牲,无畏暴行,与惨无人道的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抗争,为赶走日本侵略者拼尽最后一丝力气,流尽最后一滴血。 大半个世纪过去了,九位老人对祖国的感情有增无减,拳拳赤子心,满腔爱国情。亲耳聆听他们的讲述,能深切地感受到历史原来离我们这么近,似乎能触摸到那个炮火连天、流离动荡的年月,看到受苦受难的中国人民坚贞不屈、奋起抗争的历史画卷,听到四万万中国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独立、国家解放发出的响彻大地的呐喊。在此,我们向参加过抗日斗争的英雄前辈们表示崇高的敬意! 辛志玉:一位抗日女兵的国恨家仇 93岁的辛志玉,在接受采访的老人中年龄最长,虽然只比其他人大了几岁,但是大家遵照长幼有序和参加革命的先后顺序,都亲切地称她为“大姐”。艰苦的岁月、出生入死的经历和将近一个世纪的洗礼,并未在辛志玉的脸上刻下沧桑和苦难的皱纹,她看上去更像是一位温暖慈祥的邻家奶奶。带着朴实而浓重的山东口音,辛志玉老人平静地开始了她的讲述。 加入地下联络站 1939年初,17岁的辛志玉从莱阳出嫁到海阳县(闻名全国、令日寇闻风丧胆的“地雷战”就是海阳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发明的伟大创举)婆家。婆家是村里的地下党联络站,为迷惑敌人,许多地下党员都带着窝头,挎着篮子,以走亲戚为名,来到辛志玉婆婆家,白天躲在地洞,晚上出来工作。辛志玉则负责给他们洗衣烧饭,不久以后,她也加入了地下党。 那时候,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,不仅要面对残暴的日本侵略者一次又一次的大扫荡、家园被烧毁、亲人被杀害、东西被抢光的残酷景象,还要经受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白色恐怖、烧杀抢掠。常常是“前面日本鬼子刚走,后面国民党就来”。国民党反动派不断摩擦生事,配合日军行动,多次进犯我抗日根据地,许多地方被“伪化”,党组织遭到破坏,部队减员很大。有一次,国民党反动派到辛志玉所在村抓共产党,不仅抓人还抢东西,到一处抢一处,乡亲的衣服被子全被掠走了,最后抓走了辛志玉所在党支部的书记,并残忍地枪杀了他。 无惧日寇的暴行 说起日寇的暴行,辛志玉不能忘记发生在1942年的“马石山惨案”。11月21日,拉网扫荡的两万多日军进入海阳县,利用飞机、大炮、机关枪等武器对赶往马石山逃难的、手无寸铁的乡亲进行大屠杀,无辜的乡亲被射杀死亡近400人,我军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,整班、整排、整连地牺牲,仅11月23日那一夜,胶东军各团就牺牲了400多人。这就是有名的“马石山惨案”。 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,不但没有吓到中国人民,反而更加坚定了中国人民团结一致、赶走侵略者的决心!辛志玉说:“不论是春季大扫荡还是冬季大扫荡,每次扫荡都会持续一个月,我们的工作就是组织群众进行疏散躲避,保障群众的人身安全,经常是躲到地洞里和大山里。”作为一名地下党员,为了应对日本侵略者和国名党反动派的抓捕,并顺利开展地下工作,辛志玉曾多次辗转各地逃亡,有时也会躲入百姓家中,“扮别人家的女儿或者媳妇是常有的事。”抗战期间,辛志玉还在当地妇女救国抗日会担任会长,虽然没有随身配枪,但她在参加战斗时却丝毫不逊于男兵,她回忆说:“在一次战斗中,我们妇女带着手榴弹从山上往下冲锋,边跑边扔,还要躲过敌人的枪林弹雨,根本没想害怕这回事,就想着早点赶走日本鬼子,我们还回去种地过安稳日子。” 为国捐躯在所不惜 然而,这样再平常不过的愿望对于无数个像辛志玉一样的中国百姓来说,是那么的困难重重。令辛志玉记忆最深的是1942年她刚生产后的一次大扫荡,她将村里的老百姓组织好躲入地洞后,就抱着刚出生的女儿,带着仅剩下的干粮进了大山,“万一孩子哭了就会连累到大家,所以我就选择去山里躲着,兴许也能躲过鬼子的扫荡,当时天寒地冻,干粮少,有时就挖野菜根吃,腿上就穿了两条裤子,我就脱了一条厚的把孩子裹着,因为她当时已经感冒了,就这样熬了一个月。” 辛志玉在战争中接连失去了三个亲人。大扫荡结束后,女儿因缺少营养久病不起,不久之后就永远离开了她。辛志玉的婆家不仅是地下联络站,还是一个革命之家,一家人都投身革命,爱人的弟弟早在1939年参军,1940年不幸牺牲,爱人也在渡江战役中英勇牺牲,那时大女儿还没有出生。1947年,辛志玉调入部队,担任山东新四军一中队五十八师休养连的指导员,一直密切联系群众,开展群众工作。1952年转业来到安徽,任当涂县妇联主任,1962年来到皖南大学(安徽师范大学前身)附属幼儿园担任主任、园长直至1983年离休。 讲述中,辛志玉老人平静而坚强,不时停下来沉思,也许是在回想那战火纷飞的年代里,中国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为此付出的巨大牺牲,回想那与敌人殊死抗争的战友,回想自己逝去的一个个亲人……如今,她那简单而朴素的愿望得以实现,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,跨过大半个世纪的新中国日益强盛,不再受人欺侮、任人宰割。辛志玉心中充满了欣慰和幸福,她希望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下去,中国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。 袁杰:高唱革命歌曲 誓把日寇赶走 1942年,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期,敌后战场开始发展为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。日本侵略军为彻底摧毁我敌后抗日根据地,出动大批兵力,疯狂进行轮番“扫荡”,规模之大,兵力之多,手段之凶残狠毒,都是空前的。 参加失学青年抗日救国活动 袁杰所在鲁中山区地处山东腹地,是山东省战略中心、敌我争夺之要地,更是敌人重点“扫荡”的地区,日军对所到之处全部实行杀光、烧光、抢光的“三光政策”,加之旷日持久的对抗,敌后游击队缺衣少穿、武器装备奇缺,斗争形势日趋恶化,游击队抗日进入最困难时期。 为抵抗日军侵略,国共两党进行合作,临县赣榆县组织武装与敌人殊死搏斗,顽强抵抗,最后因力量悬殊过大,县长被抓住,日军把他绑在城墙上“示众”;在泰安县委,在短短的几个月中就有3位县委书记牺牲;有一次鬼子来扫荡,在袁杰所在村的附近杀害了十几人,残忍的日军强奸了一位妇女后把她杀害,并将其遗体插到棍子上。无数无辜百姓被杀,上万青年被抓壮丁,被侮辱糟蹋的妇女不计其数。 在这种危急形势下,16岁的袁杰参加了失学青年抗日活动,加入敌后抗日游击队,负责组织农民救国会、妇女救国会、青年会救国会、儿童团、识字班等各种群众抗日组织,建立抗日根据地。敌人实行三光政策,制造“无人区”,以此威胁和阻止根据地建设。袁杰又加入敌后游击队,边上课边作战,打着背包到处转,“敌人在东边,我们在西边;敌人在平原,我们在山区”。平时吃集体饭,敌人来扫荡,就分散到群众家,生活艰苦,半年都不能洗一次澡,身上长满了疥疮。但是袁杰和战友们都不觉得苦,对抗日取得胜利充满希望。 高唱革命歌曲鼓舞群众斗志 袁杰当时的工作主要是组织发动群众抗击日军,开展“减租减息、增加工资”运动。在袁老随身携带的记事本中,记录了很多抗战时期的真实经过,还记录了许多抗日革命歌曲,他说:“在艰苦抗战年代,唱唱这些歌曲可以鼓舞斗志,振奋精神,对发动群众起来抗争有非常重要的作用!”在田间地头、山野平原、地道街巷,袁杰和群众一起歌唱:“愁了今天想明天,心中好像滚油煎,粮米物价天天涨,心中好像滚油煎,租也减来息也减,雇工也要加工钱,只要人人有饭吃,打倒鬼子不费难!”;在支部会上,同志们目光坚定、充满希望、齐声高唱:“困难是巨火,把我们锻炼,我们是坚钢,越战越坚强。困难是我们的!胜利也是我们的!”;在凛冽的寒风中,抗日战士振臂高歌:“寒冬过去就是春天,北风吹,难关重重;抬头望,杨柳绿,桃花红,好景不远。寒冬过去就是春天,反法斯西力量像春潮汹涌澎湃,反法斯西斗争像野火在大地烧遍,同志们再鼓一把劲,迎接胜利的1943年!”……这样的歌曲不仅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,还让群众心里充满干劲儿和信心。 郑鸣玉:脱离群众 将一事无成 初次见到郑鸣玉老人,他健谈率真的性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身板硬朗,腰板笔直,步履矫健,很难相信他已经有92岁的高龄了。70多年的磨砺并没有压垮他的腰杆,反而越站越直,他斜斜地背个挎包,就像是随时要去参加战斗。 “小知识分子”当教员 1937年8月,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,9月,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建立合作,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。1939年3月,八路军第115师主力挺进山东,他们纪律严明,作风优良,与当时的国民党军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郑鸣玉说,国民党宣传加入他们的“青年军官训练班”学习,毕业之后就能当排长,但是大家都了解,国民党军队装备虽好,但是纪律涣散,经常欺辱百姓,被群众称为“二鬼子”,老百姓恨之入骨,他们认为这样的军队是没有前途的。大部分小伙子都选择加入抗日根据地政府成立的各项组织。 1940年,中国共产党抗日政府成立,当年7月,小学毕业后又自学初中课本的郑鸣玉作为“小知识分子”响应政府号召,参加抗日集训班,并加入抗日工作组。因为日本鬼子武器先进,我们很难与之正面抗衡,只有打游击。根据当时情况,我们的抗日根据地一块一块切得很小,但都能连起来,互相通达。在训练班训练一段时间之后,为方便打游击,郑鸣玉被分到乡下组织群众拆围墙、打狗。第二年,郑鸣玉到抗日小学当教员,吃没吃的,穿没穿的,全年只有两套衣服,一套冬衣,一套夏衣。但是郑鸣玉并不觉苦,还积极组织成立儿童团、识字班,教青年和妇女认字、唱红歌,女孩子缝军衣,男孩子学练兵。 誓与敌人血战到底 1938年2月至4月,临沂保卫战打响,国民党军队由当时的消极抵抗,转为以攻为守,第五十九军张自忠将军率部队与第三军团庞炳勋部誓死抵抗,全体将士并肩浴血战斗,拼死坚守了两个多月,虽然极为悲壮惨烈、最后失守,但是却创造出打死打伤日寇6000余人的光辉战绩,挫败了日军由津浦路和临沂两路夹击台儿庄的计划,奠定了台儿庄战役胜利的基础。 临沂失守以后,大批日本鬼子涌进临沂城,到处烧杀抢掠,无恶不作,犯下滔天罪行。郑鸣玉痛心地说,他的哥哥为了保护刚刚生产的嫂子不受日本鬼子奸污,被日寇一刀砍死,刚出生的孩子也被日本人捅死。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为令人发指,激起了郑鸣玉等一大批抗日青年和群众更加坚定的反抗意志,誓与敌人血战到底!郑鸣玉加入游击队,发动和组织群众参加民兵训练班,他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口号就是:“与其被日本鬼子活活杀死,不如和他们一拼到底!”乡亲们在他的感染下拿起大刀长矛、扛起土枪洋枪,纷纷站出来与鬼子搏斗,打得鬼子魂飞胆丧! 艰苦朴素践行群众路线 抗战后期的郑鸣玉一直从事粮食运输工作,从农村到城市经常性地奔波让他一直过着漂泊的生活。1947年始,郑鸣玉就跟随着解放军部队,路经山东的青州、潍坊、济南等城市,后多次辗转于徐州、南京、上海、北京、安徽等地,最让郑鸣玉记忆尤深的还是当时艰苦的日子,“我现在和别人说当时的情况,很多人都不相信呢!”一年仅有冬夏两套衣,简单到甚至寒酸的行李,装着全部家当的干瘪的背包,伴随着他全部的漂泊生活,他说:“别人经常开玩笑说山东是不是没有水,因为我总是不洗衣服,其实我只是没衣服换着穿而已,冬天也才勉强能穿到一双布鞋。” 习惯了拿蓑衣当席子,随时铺在地上睡觉;习惯了夏天的炎热和蚊虫,冬天的严寒和狂风;习惯了就算只吃了群众家里的一个山芋,也要打欠条……郑鸣玉用脚踏实地的坚持诉说着对党和革命的忠诚。在讲述中,郑鸣玉多次提及,脸朝下,深入群众的党才会有前途,不走群众路线,将一事无成! 1957年,郑鸣玉来到安徽师范学院任教,教授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,并担任马克思主义教研室的主任,后任支部书记。1977年底调入中文系,任党委书记,直至1983年离休。 |